截至2022年2月22日,LED芯片企業中,僅聚燦光電發布了2021年業績報告。根據該報告,聚燦光電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0.09億元,同比增長42.83%,歸母凈利潤為1.77億元,同比增長728.43%。
其他LED芯片企業雖仍未發布正式報告,但華燦光電、乾照光電、蔚藍鋰芯、士蘭微等LED芯片企業均發布了業績預告,且凈利潤均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。
事實上,隨著LED行業景氣度逐漸回升,LED芯片儼然又一次成為行業內外的重金押寶之地了。
LED芯片的“剩”者為王
1999年,中國大陸LED芯片產業正式進入起步階段。TrendForce集邦咨詢旗下光電研究處LEDinside指出,1998年,中國大陸僅有3家LED芯片相關企業,1999年增加至6個,且在1999年-2009年間,每年都有2-7個企業進入LED芯片行業,LED芯片生產企業的數量也在2009年增加至62個[1]。
隨后,中國大陸LED芯片產業進入瘋狂投資階段。2009年,揚州市政府率先出臺MOCVD現金補貼政策,隨后江門、蕪湖、杭州、武漢等地方政府紛紛跟上。
MOCVD補貼政策直接導致國內新的LED外延芯片專案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旗下光電研究處LEDinside統計,2009-2012年國內共計成立新的LED外延芯片專案65個(其中,2012年為投資低潮,大陸LED芯片新增項目僅有2個),截止2012年年底,中國MOCVD設備數量已經超過900臺[2]。
隨著中國大陸LED芯片產業的快速發展,臺灣地區及國際廠商在大陸的芯片市場份額逐漸縮小。TrendForce集邦咨詢旗下光電研究處LEDinside指出,2013年中國大陸LED芯片國產率已達80%[1]。
然而,這些成就的背后,卻存在著另一番景象:LEDinside在2013年5月的統計中發現,2009-2012年間新成立的65個LED外延芯片專案中,超過3成項目當時正處于退出或擱置狀態,而2012年中國MOCVD產能利用率也不足5成[3]。
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,離不開LED芯片行業老生常談的一個詞:周期性。
大江東去浪淘盡。2009年至今,LED芯片行業經歷了三輪周期,而每一輪的周期都有著類似的情節:LED新應用場景帶來需求上漲——芯片產能供不應求——原有企業產能擴張、新企業涌入——供需平衡乃至供過于求——利潤下滑庫存增加,競爭加劇——LED新應用再帶來需求上漲。